吴晓求:科技改变金融
编者按:2024年4月29日,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吴晓求出席了中关村论坛——金融科技论坛并作《科技改变金融》的主旨演讲。吴晓求指出科技嵌入金融提升金融效率,扩大金融功能。一是科技提升跨期资源配置金融功能,增加信用风险甄别能力,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二是科技重构财富管理金融功能,改变投资组合的机制和理念。三是科技加强支付和清算功能,推动金融第二次脱媒(金融第一次脱媒是市场化导致传统金融中介减少),提升支付和清算效率。同时,科技进步与金融发展紧密相连,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持市场化道路,积极拥抱科技,并加强法治建设。本文转自5月2日“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吴晓求
非常高兴参加中关村论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速度惊人的时代,金融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备受瞩目的焦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金融与科技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的长河中观察,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与迭代,以及随之产生的产业生态的深刻变化,无不激发并推动了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与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横空出世,象征着大工业化时代的曙光初现,使得劳动力从人的直接奴役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对金融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以之为契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推动当时工业革命发展的中坚力量。
100年之后,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世纪60年代,自动化的浪潮已然席卷全球,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且规模空前扩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资银行应运而生,成为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力量。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的变革,正是科技进步引发产业迭代所催生的必然需求。投资银行的崛起不仅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大幅发展,更为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金融行业的深化发展,也预示着未来经济格局的崭新篇章。
跨越又一个世纪,当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宣告了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而我们至今仍然身处这一变革的浪潮之中。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它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风险资本或风险投资(VC)。这种金融新业态的崛起,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推动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深度创新。
硅谷的辉煌成就,正可以视为科技进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同时也是金融创新推动下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金融创新的支持,硅谷的成功很可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金融创新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启动资金,还为他们构建了与投资者、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得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全文
如今,人类社会已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显著特征是以智能化为引领。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和资本业态正经历着微妙的变革,战略性资本和战略性基金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代变化的深刻适应。从人类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和金融之间相互促进、紧密耦合的关系。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而金融的成熟与完善也为科技的进一步飞跃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与风险保障。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新科技的融入对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表层的,更是深层次的、基因式的。它极大地提升了金融运作的效率,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强了金融的功能性和服务半径。同时,科技的融入还有效提升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识别能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现代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血脉,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其中三大基础功能尤为关键。首先,跨期资源配置,这一功能通过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方式,无论是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还是市场的自然机制,都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简而言之,它就是我们常说的融资功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风险配置或财富管理,这是基于市场机制完成的金融活动。随着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和资产种类的丰富,财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它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帮助他们在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中合理配置资产,实现财富的增值。最后,支付和清算功能,这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经济活动中,物物交换早已被淘汰,而纸币和信用卡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支付方式不断涌现,如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这三种功能的充分发挥,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正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得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让我们回顾物理化时代的跨期资源配置。在那个时代,信用甄别主要依赖于物理指标,因此金融服务大多集中于大型企业、拥有抵押物的企业以及那些易于评估的借款方。这是因为,在缺乏有效技术手段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难以准确甄别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中低收入客户的信用能力。金融活动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当信用甄别存在困难时,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识别风险,这大大限制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与深化。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崛起,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金融的风险识别能力,特别是信用甄别能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运用,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实现对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客户等长尾市场的有效覆盖。普惠金融的兴起,正是基于这样的科技背景。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通过物理网点的扩张或政策引导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依托科技进步,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限制,让金融服务更加普及、更加便捷。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应用,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对客户信用状况的精准甄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半径,也使得金融服务的对象更加广泛,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因此,科技进步是普惠金融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基础。
其次,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投资组合构建机制和投资理念。尽管当前以AI为基础的量化交易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但无可否认,新技术在财富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基于量化分析的策略不断涌现,这些都是技术进步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的直接体现。
最后,支付和清算系统同样受到了科技革新的显著影响。金融脱媒,即金融活动的去中介化,已成为推动金融现代化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过程不仅源于市场机制的推动,更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支付和清算领域的脱媒,使得交易更加直接、高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消费和交易需求。随着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迅速崛起,传统的支付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许多到访中国的外国友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中国的支付脱媒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在中国,现金支付虽然仍是法定货币,但其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尤其是在小店、停车场等场所,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
由此可见,科技和金融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金融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科技化和法治化的基础之上。市场化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科技化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关键,法治化则是保障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未来,要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脱媒进程,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摒弃对科技带来风险的误解,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机遇。此外,加强法治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也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观点,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产能过剩?美国政要对中国制造业的看法不靠谱
强烈推荐,人大原校长刘伟教授论“新质生产力”
丁刚:把目光从芯片拉起,我们会看到什么
罗思义:从耶伦访华看美国在新质生产力竞争中的“中国焦虑症”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人大重阳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在看”~
评论